馬立明
  評論眼:要經歷“出走—回歸”的青年人,大多都是家在農村、城鎮的青年人。他們的共同點是:在大城市沒有背景、沒有人脈;從底層開始奮鬥;家庭的支援比較小,要買房、置業只能自己打拼;在講求“門當戶對”的婚戀市場上口碑不佳,處於弱勢……哪怕是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,也撕不掉“農門子弟”的標簽,何況是廣大學歷、能力就不突出的年輕人,他們感覺失去了上升的渠道。他們的困境,就是“沒臉回家”的根源。
  春節又至,千萬年輕人將踏上歸鄉的旅程。雖然“回家”是一個充滿溫情的詞彙,但同時也意味著一定的壓力。在外面是否混得好?工作是否穩定?是否對得起父老鄉親的期待?是否有了女友(男友)?……然而,對於在城市打拼的青年,滿足這些期待談何容易?面對父母充滿關懷的詢問,青年人有時真會無言以對。據《人民日報》報道,“沒臉回家”真的成為一些年輕人過年時的感受。
  當然,對於這些狀況,可以大而化之地說,改變心態,放開思路,不要把面子看得過重,不要被狹隘的“成功學”困住思路;也可以勸父母,不要一味給孩子施加壓力,不要拿老一套價值觀去審視孩子……但是,“沒臉回家”真的不僅僅是面子問題。
  要經歷“出走—回歸”的青年人,大多都是家在農村、城鎮的青年人。他們的共同點是:在大城市沒有背景、沒有人脈;從底層開始奮鬥;家庭的支援比較小,要買房、置業只能自己打拼;在講求“門當戶對”的婚戀市場上口碑不佳,處於弱勢……哪怕是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,也撕不掉“農門子弟”的標簽,何況是廣大學歷、能力就不突出的年輕人,他們感覺失去了上升的渠道。他們的困境,就是“沒臉回家”的根源。
  這一分析有現實依據。中國社科院2013年底發佈的社會藍皮書,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觀點:農村家庭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為困難,面臨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的窘境,在大城市立足難。與此同時,由於教育長期在農村被視為改變命運的機會,孩子在考上大學之後,很可能成為全家希望之所在,可畢業後又遇到諸多窘況,物價、房租日益提升,處境日益“屌絲化”,這都在壓縮著寒門弟子的生存環境。回家鄉嗎?每到過年期間,網絡上都存在著這些爭論,但想到父母傾註的心血與期望,恐怕很多人都開不了口。一位網友的留言或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,“考上大學那一年,父親覺得揚眉吐氣,在家擺了幾十桌,好好慶祝了一番,覺得日子以後有指望了。但真正工作了,一個月3000多元,父親又沉默了。”
  早在兩年前,《南方周末》就有一篇報道中講述了這一情形:“出身越底層,上的學校越差,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”,底層個體命運依然面臨“向上的痛”。
  不過,也有論者指出,北上廣深目前已經成為“超級城市”,人口不停膨脹,超出了城市的容忍度。對於年輕農村大學生而言,北上廣深越來越難以立足。相對而言,另外一些省會城市將存在更多的機會,比如成都、貴陽、長沙、南昌等,甚至一些二線城市,如廣東的清遠、佛山,都將迎來井噴式發展的黃金時代。退一步,會不會海闊天空?當然,從理論上說,有嘗試的價值,但這些地方是否像北上廣深那樣有公平的競爭環境?是否可以為每個人提供發揮才華的舞臺?這些仍是未知數,並非省會城市、二線城市就不存在資源依附的問題。
  總之,年輕人“沒臉回家”,目前依然是沉重的話題。“屌絲”不可怕,最怕是失去了“逆襲”的機會。窮困也不可怕,最怕的是看不動改善的可能。要改變這一現狀,要關註的不僅是年輕人的臉面,更是他們的生存狀態,他們的希望,以及他們的堅持。
  (作者為資深媒體評論員)  (原標題:“沒臉回家”不僅是面子問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dnz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