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本是家人團聚、享受天倫之樂的日子。然而如今越來越多人既盼望春節的到來,又害怕回家,既渴望團圓卻又充滿顧慮。來自親朋好友的比收入、比婚姻、比成績的無形壓力,以及高額的“人情消費”都成為催生“恐年族”的重要原因。(1月17日新華網)
  作為一家團圓的傳統節日,春節是國人放鬆心靈的港灣,是小憩之後再出發的加油站。如今,人們對春節的態度越來越複雜,既有物質方面的壓力,例如收入工作、人情往來,又有精神方面的攀比,例如戀愛結婚、事業成敗。仔細審視會發現,並非“恐年族”不適應春節,而是節日跟不上時代腳步。
  其一,以熟人社會為基礎的春節,讓在陌生人社會工作生活的人無所適從。春節的團圓氣氛,是物質條件的改善營造出來的,並互相傾訴一年的辛苦和收穫。但這也意味著,在血緣關係的宗族裡,個人的隱私將成為親朋的談資,個人的私域可能會遭好心越界。個人私域和公共領域界限的變化,回家過年的人覺得受到“侵犯”。
  其二,幾百年來,春節從形式到內容幾乎沒有大的變化,人們已失去興趣。春節吃餃子、放鞭炮、大拜年等環節,餃子已是日常飲食,鞭炮可能污染環境,磕頭拜年屬於陋習,這些習俗因為歷史的慣性繼續存在,卻與現代人的行為方式相抵觸。尤其是無論身在何處都必須往家裡趕,大把的休息時間浪費在擁擠的路上,可如今隨時隨地能通過電話、網絡“見面”。
  其三,包括春節在內的節日,特別強調秩序和儀式感,無法讓人身心放鬆。如今高速運轉的社會,人們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,春節七天假期堪稱“奢侈”,大家希望得到家庭溫暖和身心放鬆。可是,很多人得不到休息時間,反而比平時更緊張,因為整年的社交活動都集中在春節了。
  故此,為了避免更多的人成為“恐年族”,我們應該改造春節,通過移風易俗的方式,賦予傳統節日新的生命,讓更多的人願意接受傳承。
  首先,要用現代文明理念重新界定春節內涵,讓其在家族團圓和個人私域之間保持平衡。其次,利用現代科技讓春節時髦起來,例如用電子鞭炮、環保煙花等代替鞭炮,像臺灣地區整合傳統改造出的電音三太子一樣,不但成為喜聞樂見的新習俗,更走向了海外。再次,像西方的狂歡節、聖誕節等節日學習,讓春節成為身心放鬆的節假日,除了兒女返鄉,還可以請父母到城裡過年,甚至一家人集體旅游過節。
  “恐年族”說明傳統和現代還有距離,需要通過移風易俗讓春節時髦起來,讓國人用更加多元的方式過年,潤滑巨變社會中無處安放的心靈。
  文/趙查理  (原標題:春節“時髦”起來,“恐年族”就少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dnz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